Monday, 1 August 2016

《我们的吉隆坡故事》

我们的吉隆坡故事》(原名:《MUD的家 = 谐音Merdeka

筑起梦想家园的泥泞

泥泞,我们的吉隆坡故事
阳光明媚的午后,吉隆坡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市中心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新楼和老店交错犹如一曲交响乐,叙述着吉隆坡的故事,弹奏着这城市悠扬的脉搏。徒步游走在独立广场周遭的老店,再缓缓向独立广场迈进,感受繁华背后的朴实,走过历史,绕过繁华,脚步最后停驻在古老的吉隆坡市政局剧场(Panggung Bandaraya)之前。

坐落在独立广场前的吉隆坡市政局剧场有112年的历史。这座於1904年竣工的古老建筑处处充满着历史气息,推开玻璃门的瞬间犹如走进时光隧道,一步之遥的距离仿如将时空划隔成两个世界,对照着门内门外截然不同的时代格调。这座剧院曾空置多时,直至《MUD》入驻,再为其增添生气。

MUD》(中文译名:泥泞)是由大马著名制作人Tiara Jacquelina一手打造的纯本地创作音乐舞台剧,自2014621日公演至今已超过1200场次,观众量更是超过3万人次。泥泞,我们的吉隆坡故事,演述的是吉隆坡从1880年至今的历史演变。《MUD》有如一部时光机,那一幕幕的精湛表演仿佛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把2016年的吉隆坡带到一个半世纪之前,让观众置身昔日的光景之中,集体回味过去的点点滴滴。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它吸引全国各洲求生活、追梦想的人聚居于此,从而缔造成一个人口密集的游子城,这是吉隆坡早已于人根深蒂固的印象。然而,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之前,吉隆坡是何等面貌,到底岁月的洗礼如何为它刷新形象,让它的经历辗转发展成今日大家眼中的繁华都市。

然相聚
早在马来西亚独立前的一个世纪,于1857年,位于鹅唛河和巴生河流域的泥泞交界处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锡矿资源,自此奠定了吉隆坡为一个锡矿中心。当时,由于锡矿业的蓬勃,吸引了不少前往吉隆坡淘“锡”的人们,纷纷涌入崭露头角的锡矿小镇,盼望着乘搭上经济起飞的列车。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吉隆坡谋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大家都是为糊口求存和生活安逸,同舟共济于这一片土地上,一荣俱荣。纯粹的初衷和简单的生活条件下更凸显民风淳朴,友族之间的共存无分彼此、守望相助、一片和乐。

多元种族文化的人民聚集在一起,文化习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障碍理应会形成一大鸿沟,然而,这些顾虑并没有在各民族之间产生任何阻力,反而,大家都相互尊重和学习,说共同的语言,甚至熟悉彼此之间的方言。以至今日,历经一个半世纪,仍有不少人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友族母语,马来人说华语、印度人说广东话、华人说流利的马来话,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坐拥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蕴,世世代代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国人的语言天赋和能力更是享誉国际、羡煞不少人。
                                               
悦建设
我国的锡矿工业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吉隆坡这个锡矿中心的原始、崛起、摧毁、重建和复兴。十八世纪中旬,锡矿业的勃起带动了国家经济,连带其他的经济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锡矿,在十八世纪中旬,是马来西亚的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的人都是依靠着锡矿业维生。大家的生活虽刻苦,亦不失安稳

当时人民的生活依靠锡矿的程度几乎就是男男女女皆从事与锡矿业相关的工作。男的的在锡矿厂拿笔做事,只是,不是坐在写字楼握着钢笔,而是在太阳底下,金沙沟旁,握着水笔苦干的矿工。而女的则洗琉瑯。洗琉瑯是当时的一个兴起行业。琉瑯妇,比比皆是。

当家里的男人都到锡矿里当矿工的同时,许多妇女则拿着木制琉瑯到锡矿旁的溪里淘锡。木制琉琅、藤织斗笠、小铁桶、铝制勺子和铜制篩子就是琉瑯妇的家当。琉瑯妇成日泡在水里,在太阳底下淘锡,靠劳力挣钱补贴家计。那些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奇形兵器’,历经时日流转,工具上刻划出的岁月痕迹往往陈述着超过一个世纪的故事

在那个刻苦朴实的年代,锡矿家相继崛起而带动了吉隆坡的鼎盛,并创造了国家的经济繁荣,虽然不是锦衣美食,却也是踏踏实实地搭上经济列车,迈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让吉隆坡兴旺,供养着数代人的生活,其强大的磁力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打造属于他们的梦想家园。

融共工
1881年,祝融(火灾)和共工(水灾)之战为吉隆坡迎来史上最黑暗的一年。灾难,颠覆了原来的安逸日子。

根据历史记载,於188114日,一盏翻倒的油灯引发了一场滔滔大火。由于当时的建筑都是以木料和棕榈亚答搭建而成,而且都是毗邻而建,所以火势迅速蔓延并吞噬了吉隆坡。当时,人们疲于奔命奋力救火却碍于杯水车薪,极力抢救灾情终告不果,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淹没在一片火海当中却无可奈何。突如其来的祝融之灾令人们辛苦建立的家园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梦想家园也只剩一堆废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往往屋漏又逢连夜雨,同年12月,季候风迎来豪雨而造成了严重的雨灾,雨水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大火后辛苦修复的家园。饱受洪水的冲击,吉隆坡又一次化整为零,让人们再次痛失家园,流离失所。

灾难带来锥心捶肺的痛,历经烈火豪雨大灾的吉隆坡让全城人民陷入万分悲痛的阴霾里。随着家园两度损毁,生活变得窘迫不堪,梦想和信念也受到了猛烈打击,故,人们想要放弃、离开、另谋出路的念头油然而生。

然而,坚定的信念却没有被灾难打败。祝融和共工之战破坏的只是栖身的“房屋”,但却没有摧毁人们心中的“家”。被摧毁的家园百废待兴,更激发了共同面对和克服困难的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

多难兴邦,火烧旺地,福随雨至,历经烈火洪灾洗炼后的吉隆坡,仿佛从泥泞中吸取了更多的养分,像浴火凤凰般蜕变得更兴盛,在时光轨迹中独成一格。

都重建
在患难中见真情,在磨炼中显智慧。在经过烈火洪災的考验之后,洞悉当时用以搭建房屋的建材不堪一击、难敌天灾,于是,再一次的重建弃用了木料和棕榈亚答而改用了更加坚固的砖头和瓦片。坚守不折不饶的精神,在一片泥泞中重新建立起的家园更铿锵有力地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

随着国都重建,人们心中梦想家园的蓝图也日渐清晰,并且逐步推进。许多当年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已成真,比如,吉隆坡第一个正式的火车站坐落在现在的独立广场旁,于1886年建成。

1957831日,马来西亚宣布独立。历经艰辛播下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国人沸腾欢庆,为原本只是一片泥泞的土地到成功争取独立而欢呼,让喜极而泣的欢乐泪水灌溉这一片孕育国民成长的土地。

自此,吉隆坡发展飞速,发展中城市的雏形也已渐渐成形,塑造成马来西亚通往国际的主要经济枢纽。199631日,国油双峰塔落成;1998627日,吉隆坡国际机场正式开幕;1998911日至21日举办第16届英联邦运动会等,这一项项的壮举,为国家繁荣兴盛的一页蘸上更绚丽夺目的色彩。

丰来年
一个半世纪之前因锡矿而发光发亮的吉隆坡持续闪耀着,即便历经数度起落,但依然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让一颗明珠的光彩全然绽放。放眼今天的吉隆坡,高楼耸立、人稠物穰、生机处处,白天人烟熙攘、夜里五光十色,好比漆黑夜空中的一颗星,百多年聚焦着游子们的目光。

曾经,锡矿业提供了大多数人的就业机会,挑起为人民提供温饱的担子,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齿轮,更是带动国家经济起飞的主力。锡矿赐予吉隆坡快速成长的生命力,见证了吉隆坡的原始、崛起、摧毁、重建和复兴,为它创造历史并写下辉煌的成绩,然而,这个夕阳行业经过多年也已逐渐没落而走进历史。

随着经济和贸易开放,更多支撑经济的行业相继崛起也让吉隆坡持续蓬勃的活力。效仿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其经济基础也牢靠地建立在多元化的平台上稳健发展,振兴经济之时,也拓展国人的多维视野,面向国际。

每一年的国庆日都会拟定一个国庆主题作为共同的目标,带领国民团结一致朝向梦想之路以建设一个繁荣与和谐的国家。回望一个半世纪前的这一片土地,各民族之间的情谊繁衍了爱,也让爱灌溉了这片土地,开出了今日丰盛缤纷的花卉。

在欢庆国庆日之时,也正是一个国民集体回忆的大日子。而每天都在吉隆坡市政局剧场上演的《MUD》正是帮助国民寻找集体回忆的最佳管道。

MUD》的初衷与展望
据《MUD》的项目负责人Fahad Alkaff说,制作《MUD》的初衷是为了推广文化,把吉隆坡的历史融入到音乐舞台剧里,让更多人认识古早的吉隆坡,希望游客对吉隆坡的认知不仅停留在一个繁华的都市,而是把吉隆坡的文化色彩和底蕴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进一步把吉隆坡塑造成进步却不失原始风貌、繁华而保存其文化色彩的形象。

正值盛年的Fahad Alkaff把《MUD》视作为一个理想,他希望能效仿本地经典舞台歌剧Puteri Gunung Ledang,让《MUD》不仅是一个展现的平台,更是一个与国人、甚至对外沟通的桥梁,奠定本地文化艺术的基石,并且让更多的人能通过《MUD》对吉隆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甚至更远大的宏愿是把《MUD》带向国际舞台,让世人认识真正的吉隆坡。

Fahad Alkaff透露,在制作《MUD》的时候确实面对不少挑战,细微如道具、布景、科技运用、演员、经费,大至《MUD》的展望,他一直都秉持着《MUD》剧里传达的信念, 他坚信只要坚持信念,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作为一名领军人物,他以不懈的精神带领他的团队,一个由不同文化背景组成的团队,然而,种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造成一丝缝隙,反而,《MUD》的团队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手足间的情谊在台上台下都表露无遗。

MUD》的家,国之缩影
踏入吉隆坡市政局剧场就好像到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里拜访一样,在《MUD》的剧场里,就好像看到了一个国家的缩影,来自不同州属、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演员,同心协力打造一出音乐舞台剧。群策群力的演员一起游戏,通力合作,交换表演心得,他们对自己所演的故事传达的信念坚信不疑,无独有偶地对灾后重建一幕感触最深,也最为之感动。

此外,演员们也透露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印裔演员想扮演锡矿厂的华裔老板(角色:Taukeh Lim)、华裔女演员想扮演印裔青年(角色:Muthiah)等。而其实,扮演华裔青年(角色:Meng)的正是一位巫裔演员,而扮演巫裔青年(角色:Mamat)的却是比达尤族演员。如此交错的角色扮演,大家都不分彼此乐在其中,尽显《MUD》中你我的精神。

不以力小而不为,剧场里日复一日卖力演出的演员怀揣的理想不光是谋生,更是为了宣扬本土的艺术文化,他们不仅体现了敬业乐业的精神,更是使出浑身解数诉说吉隆坡的历史衷肠。对这些舞台演员而言,入场的观众率多寡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表现,他们认为来者是客,无论剧场内是否座无虚席,他们都不遗余力地演出。在舞台上,他们演活了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吉隆坡;在后台,他们之间的相处犹如一家;踏出剧场,看见独立广场高挂起而随风飘扬的国旗,心中更是激昂。

民之心声,国之盼望
2016831日,马来西亚将迎接第59周年国庆。每年在这个举国欢庆的历史性日子提醒着国民一路走来的辛酸、历练过的困难和挑战。在全国高喊“Merdeka 的同时,时刻紧记国泰民安的日子来的不易,所以才会教人更加珍惜。一声“Merdeka”仿佛有无限的凝聚力,把国民团结一致缔造一个和谐的国家,共同发扬各族的文化特色,发挥真正的马来西亚精神。

一国之兴,万民之福。一个国家的兴盛,建立在国民团结的基础上。马来西亚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国家,坐落在地球上天灾极少的地段,坐拥丰富的天然资源,加上国民之间的和谐交融,在面对各种变化转折和挑战面前,形成一面坚毅稳固的防卫墙,永不言弃地捍卫国家的光明前景。

马来西亚的建国信念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彰显无遗,每一次的历练,只会让国家更加壮大;国民更是从挫败中茁壮成长。历史的记载时刻提醒国民勿忘建国信念,应紧记建国团结精神,让多元文化的精神成为国民之间相互补的强大后盾,恒古不变。

站在这片土地上,身为马来西亚国民都抱着相同的信念迎接国庆,祈愿国泰民安,坚信美好的明天,始于今天!


鸣谢
1.        历史图片及历史资料由《MUD》及National Archives of Malaysia提供
2.        受访对象             Fahad Alkaff巫裔,《MUD》项目负责人
                                    Anding Indrawani比达尤族,Mamat扮演者
                                    Anwar Rusdini巫裔,Meng扮演者
                                    Dana Lee华裔,Xiao Yen扮演者
                                    Prem Sagar Krishnan印裔,Muthiah扮演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