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December 2013

《业》随身

我如今的生活,是《三业》随身。事业,学业,作业,顺序而列。其他一切,皆是题外话。

事业。现在的工作,我称之为事业,而不是职业。职业只是纯粹的打工,等着被指派工作等出粮。现在的我不是我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其等着被指派工作,我总是先踏前一步。打工族,只要踏上对的仕途,自然就会越走越顺。否则,它也能成为一个指标,提醒着我们何时进退。主动和被动,我选择了前者。我的仕途,我掌控。我的前途,我主宰。

学业。如果说,人生是游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那么,现在的这一段路,该是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了。难得储足了勇气,又没别的牵挂,这可谓是最好的时机了。错过此时,还待何时?还想做的,我逐一实践。我的任性,我坚持。我的人生,我成全。

作业。这些年,断断续续地写,我视之为宣泄情绪的管道。再说,语文若不锻炼,日久就会生疏,也当是墨笔吧。写的文章若有人欣赏固然是好,但也只能当作是锦上添花。倘若不能随心地写,那么,我写日记好了。我的情绪,我宣泄。我的想法,我表达。

佛家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身为天地间的舞者,就好好揣摩着演好这一场《三业》。虽然万般带不走,但是,我的人生的这个章节,若可圆满就让它圆满吧!

Wednesday 11 December 2013

断。续

10月未,存稿归零
11月,千羽缺席《星云》
连续每月见报,我当然想
但是,终于还是断了
我悄悄对自己说:没关系
发表在《蕉风椰语》的《明灯》
稍稍安慰了我的失落
12月,我回来了
《爱》在《星云》
2013,想必,也就这样了
这样,也就足够了

於:2013年。12月。11日。12点。34分。晨

Tuesday 10 December 2013

【爱】

有婚外情的已婚巫裔友人愁眉深锁,说他的两个女人的斗争开始白热化。友人声称夹在两个女人当中很是愁苦。我笑说:你有四个配额,才两个就愁,要是满额该怎么办?在我俩哈哈笑声中拉开序幕,听他娓娓道来他的“齐人之福”。

他说,妻子疲劳轰炸了他一轮却不得要领,最后为了泄愤竟然向女友的车子泼漆。事后妻子得意,女友受惊,而男人却觉得厌恶。厌恶!对,是厌恶!两个女人为了自己争风吃醋,男人却觉得厌恶。厌恶的是妻子滋扰的举动,让他觉得烦恼且丢脸,从而令他对妻子更为却步。

友人之妻若知道自己为了发泄一时之气而令自己心爱的男人对自己生厌,她会后悔吗?事实也许就是,在泼漆的一刹那她也把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并泼出去了。身为妻子的真的不知道吗?还是,爱情是盲目的,感性战胜理性,所以不顾一切的明知故犯?难道,这才是爱?

小时候唱过的《爱的真谛》头两句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儿时的歌曲,现在唱来也走调了,但歌词的含义依然深刻。那么,到底男人的博爱是爱,妻子为求力挽狂澜的疯狂举动是爱,还是女友明知男人有家室还一头栽进去才算是真正的爱?

穆斯林的婚姻制度是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试问哪只猫儿不爱腥?这样的制度对男人来说可谓是天大的恩赐?我问友人:为什么只有男人有这样的特权?这一来,女人岂不是男人的陪衬品吗?还是,世上男女都不惜一切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爱,从来无分对错,只有爱与不爱。在芸芸众生中寻觅,没有标记识别,我们却都想痛快爱一场。

发表于20131210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Saturday 23 November 2013

【明灯】

午后接到一通电话,是昔日职场上的战友说要前来。在上班时间开溜,就像她形容的一样,非得在排得密密麻麻的时间表里腾出一些时间喘口气。有朋欲来,我是随时乐于迎接。

要在上班的时间偷偷地开溜得避过耳目,还好她的工作性质都是在外跑动的,所以不至于太难做到。她风尘仆仆的到来,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摘下墨镜,大口喝着前1分钟才送上来的冰咖啡加茶,我们俗称为‘参冰’的道地饮料。那是我们最爱喝的饮料,记得若干年前我们同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总是相约吃早餐,饮料都一定是‘参冰’。有时候喝到一杯称心的‘参冰’,还会指定下次也要同样的人为我们泡。

戒掉烟的朋友手指没能闲着,把玩着桌上的车钥匙,一边娓娓道来她的近况。喝着杯中熟悉的味道,眼前是熟悉的轮廓,却就像少了什么似的。谈着近况,话着从前,聊着天气,忽然乌云密布,转眼间就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冷颾颾的风时而缓时而急的吹送,像是要来搭讪加入我们的话题,或是给予回应,悄悄的搭上一嘴。无视忽然变凉的天气,我们续杯再喝,直到断断续续出现冷场,直到雨停。她释怀的深叹一口气,道:“我要走了。”显然是部分心事得到了释放。

用“偷”来的时间短暂相聚,为她躲过了一场大雨,让绷紧的神经舒缓放松,让急促的脚步暂且停下。好比在繁杂的生活里短暂逃离,出外透透气,看一本书或是见见老朋友。那不是回避现实,只是找个平衡点,站稳脚步,再往前。

目送着昔日战友的身影,我忽然明白到,好的朋友是明灯,它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竖立在那儿为彼此照亮前方的路。这一次的聚会,少了那烟雾弥漫的惆怅,却让彼此更清楚自己的路向,教我惜福。

发表于201311光华日报蕉风椰语

Friday 8 November 2013

第二个‘七年之痒’

踏入第二个‘七年之痒’的第二天
我俩一同
离家。出走。

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笔耕

星洲存稿归零,这会儿我真的急了
算算时间,我大抵有半年没有好好的写一篇散文
之前持着存稿不少,觉得可以轻松写,慢慢写,挑着写
谁知道,十多篇的存稿一晃眼就发表完了
接下来,怎么办?
我纳闷啊,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再忙,也不该把这部分的时间挪去做别的事啊
总不能太厚此薄彼,把这个给牺牲掉吧?
总结一下,光华还有4篇存稿,相信也捱不了多久
再这样下去,恐怕文字这片田就要干枯了
别懒了,打起精神来好好的笔耕吧

累。不累。

要是不累
就写几个字吧
若是累
休息一下再写也行
再不
来几行牢骚也无不可
总比像枕头那样赖在沙发上强多了

【改变】

公司行改革,被命名的改革行者被视为袭击地球的外星人,人人都敬而之。被排的改革行者在行上不得要领以至执行工作变得步难行。

没有人会喜,尤其是在舒服地待久了,是希望一直状,免得从新适。所以当老板有新念,公司有新政策,甚至有新人到,众人就会像是受惊的刺猬,通通入戒。固勿改革的原因,一旦稍有改革的作,众人都持不看好姿,更甚的莫党向高,希望老板能收回成命。

想当年,入世未深的我也一样讨厌。后来老板无私的分享他的经验和萌生改革念的因由,还语重心的引尝试站在老板的点上看整事。个角度思考,我清楚不进则退的道理。他以一句短的话结束他的言--是唯一不的定律。,影响我深

要改若内在的条件和外在的因素完美合,那就是多余的。但,外在因素不停的浮刻考者的应变能力,以致应变措施甲乙丙丁都不所以,只有改本身的条件才能追上多境因素。话说回来,改革由什人来行并非关键,倘若变’在必行的,大势所趋,那些拒的人就得另高就,与大势对抗是既消极又徒无功的做法。

天底下没有不必流血的革命,当然,革命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改程少不了砍除枯枝淘弱留重整旗鼓,然后把整个团队带道。能跟上脚的固然能留下,跟不上或不愿跟上的自然就会被淘汰掉适者生存,也是不的生存定律残酷却不失真

20131028日,星洲日《星云》版

Wednesday 23 October 2013

古筝教会我的道理‏

1。   想要却还未完成的事,可以的话,完成它!
2。   It is never too 'old' to start something new。
3。   想,就去做。等到后悔的时候才真的是太迟了。
4。   雅致,不是摆放在墙角的筝,而是充斥满室的共鸣。
5。   学习,不是强迫的履行,而是轻松的体验。
6。   生活的节奏是自己编写的曲谱别人听来也许怪调,但那确是演奏者的心声。
7。   变奏,是另类的格调,自我的表现。
8。   勤练,是出神入化的不二法则。
9。   音质,是乐器和技巧的结合;感动,则是触觉和听觉的领略。
10。 没有爱上,就该放手!

Wednesday 16 October 2013

沙丁快游

猫鱼的责任是
不停地追赶沙丁
以确保沙丁在运送途中保持鲜活
从表面看来
猫鱼是外来的入侵者
对沙丁群造成威胁
试想想
沿途中若是少了它
只怕结果会很不一样
但是
沙丁若是能在没有猫鱼的环境里依然能保持鲜活
那么
猫鱼就是多余的
猫鱼效应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
一条猫鱼的效力若是不足
那么
沙丁群就得做好准备
迎接第二条、第三条、、、、、、
所以
沙丁!快游吧

猫鱼 = 鲶鱼

常常

常常反思
因为前车之鉴可避免重蹈覆辙

常常宽恕
因为没必要把别人的过失用来惩罚自己

常常感恩
因为天底下没有理所当然的恩惠恩赐

常常喜乐
因为这是纯粹的个人选择

无谓的坚持

有些坚持
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的无谓
然而
若不是一路坚持下来
只怕没能安然走到今日
这样的坚持
岂是无谓?

不。

说“不”的方式
有千百种
最下三烂的
莫过于
凭空捏造的搪塞借口
若真是不愿
说~
不。
这,就够了

心里有数

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不是别人觉得你贡献了多少
而是
自己心里有数

【曲终人散】

光阴荏苒, 时日如飞, 分秒在忙碌中流逝而不留一丝痕迹. 屈指一数, 在这家公司待了半年, 不多不少, 正是半年. 曾想过把它视之为另一个家, 可是想归想, 要办到谈何容易.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事与愿违, 没有归属感的地方何以为家?

今天是最后一个工作日, 其实红尘来去也没什么好惦念的. 然而我还是翻出一件新衣穿上, 黑色, 正是公司的标记. 戴上的手表脱下, 换上一枚有重要约会才会配带的腕表, 再套上一枚戒指, 在镜子前慎视一番. , 这样可以了, 女为悦己者容, 出门前不忘洒上最爱的香水~~我的Pleasures’. 没错, 贴切极了.

今日的驾使速度比平常还要慢一些, 半年都走相同的路上班却都没有真正欣赏过沿路风光. 今日, 我要好好看一眼. 一如既往, 在公司楼下的嘛嘛档坐下, 是我平常习惯坐的位置. 点了一杯参冰和一客印度煎饼, 悠闲的看着路人匆匆. 看看腕表, 时间充裕的很, 我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于是掏出手袋里的记事本开始涂鸦. 在新的页面幽幽的写下四个字~~曲终人散, 长叹了一口气, 我放下笔, 没办法写下去.

三天前, 欢送了一位同事. 欢送晚餐结束后, 驱车回家的途中, 重复播放着张惠妹的Time To Say Goodbye, 我跟着唱了起来: 曾死去的昨天昨夜为你变成满山野的绿叶, 翻腾的世界他千变万变你我不变变是不变的定律, 怎么可能不变? 一丝离愁油然而生. 欢送会, 我早已婉拒老板的美意并表明立场不必为我破费花心思, 且让我悄悄的离开, 不带走一片云彩. 悄然离开是潇洒, 我不想有太多牵绊.

我深知此刻的忧伤只是一时, 我不刻意压抑. 是有那么一点点不舍, 但不至于让我流泪. 欢送, 终究还是去吃了一顿好的. 民以食为天, 欢送也不失为一个一群人吃顿好的借口. 头盘主菜甜品, 我吃得极慢, 吃完最后一口巧克力慕丝, 我想起早上写的那四个字~~曲终人散.

曲终人散, 总是有交代不完的事, 所以最后一个工作日还得加班. 走的时候办公室没剩几人, 正合我意, 免却了一些临别依依.

今早, 我放慢脚步欣赏路上风光, 下班, 我在事业路上拐了一个弯, 西下的夕阳引领我往前方的路披星戴月. 归途中依然是重复播放的Time To Say Goodbye陪伴着我, 只是, 曲终人散, 我不再跟着唱, 我让它一直重复着: 和过去say goodbye, time to say goodbye.

於2012年3月5日, 在BP的最后一天

发表于201310光华日报蕉风椰语

Thursday 10 October 2013

【家婆的耳珠】

家婆看诊的骨科专科是出了名的,其出名之处除了医术之外,就是其先到先诊的轮诊方法。而且周末只看诊半天,对于我们专程从吉隆坡回来怡保复诊的更是不容有失。多番复诊,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每每总是提早出门,在诊所开门之前一小时就在门口等候着。今日起的特早,虽然昨夜下班后马上赶回怡保已经累垮了,可想到有重任在身,不得不在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

准备就绪,我和外子在车上等候家婆,可迟迟未见她出门。刚要下车探个究竟,只见她急冲冲的从屋内奔出来,向我们猛招手。还未来得及问因由,只听她说:你帮帮我。见她手上拿着一枚耳环,满额汗珠。她接着又说:我弄了很久都戴不上,你帮帮我。我看了看她右耳的耳珠,都溢出血了。我问:流血了,不戴不行吗? 她另一只空着的手摸了摸戴着耳环的左耳,轻轻道:就硬硬塞进去好了。可见另一枚耳环也该是花了不少力气戴上的,所以舍不得摘下。

我取过耳环,左手摸上她右耳耳珠,惊然发现她的耳珠像树皮一样,皱皱扁扁薄薄,耳洞还溢着血。我把血抹去,尝试把耳环对准耳洞,不忍太用力,终于还是耗了一些时间把耳环给套上,她笑了。她笑,因为耳环终于戴好了,像小孩乞求大人的东西终于到手了一样。那一幕,我看了更是心酸。

家婆今年七十三岁,平日出门穿戴都十分讲究。她的朋友们都羡慕她活像六十出头的妇人,她也总是笑着回应:下辈子啦!其实心里十分受落。漂亮合身的衣服,颜色相配的鞋子,项链手镯耳环戒指成套的首饰,脸上抹上薄薄的粉底,画眉涂唇膏,缺一不可。虽然双腿开始不听使唤而必须借助拐杖,但是她对拐杖也很有要求,多次劝她拿根拐杖吧,她总是不依,还大条道理的说:这个拿起来像老太婆。直到她找到称心如意的才让我们放下心来。

前阵子她的饮食习惯大变,嗜甜比以前更甚,但体重却每况愈下,一下子就掉了八公斤。经医生诊断后证实患上糖尿病,于是开始吃药,控制饮食,定时复诊。医生说这不能吃那不能碰,她最爱的雪糕更是想都不敢想。立竿见影,对她的食欲影响不少,进食量下降,体重体形更是日渐清减。她被这病折腾得真不少。

家婆从子宫癌和乳癌中活过来,可见得她的乐观绝对是不容小觑的。这一次,双腿不听话,糖尿也来了,真庆幸她并不气馁, 依然秉持着乐观的态度过日子,每天出门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除了清减了的身材,其它再怎么看也都不像个病人。服药和饮食也都很自律,没有多让人担心。也许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耀眼的首饰就是她的推动力,所以就算耳洞溢血了她还是坚持把耳环戴上。她坚持的或许并不是打扮得漂亮,而是她想要跟没病的时候一样,不愿让自己活的像个病人。身为晚辈的,戴耳环这点小事若能为她做,何乐而不为呢? 但愿她能快乐的对抗病魔,赶快好起来,再现绚丽光彩,活至百岁。

发表于2013109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Tuesday 8 October 2013

为难自己

生活的难
难在妄想取得平衡
终日嚷嚷
为何烦恼那么多快乐那么少
为何付出那么多回报那么少
生活本就那么难
但更难的是
我们还要向高难度挑战
选择为难自己

还我时间来

夜阑人静
窗外只剩虫鸣
时针和分针交叠
嘀嗒嘀嗒六十下
分针轻轻滑过
新一天来了
昨天的廿四小时宣告结束
我恨视案头上堆叠的文书
聆听心中的怨声载道
你们这堆纸张
凭什么霸占我的时间
一天廿四小时
我预算
三分之一睡觉
三分之一工作
其余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难道给你们八小时还不够吗?
我甩掉手中的笔打开环保袋
不管三七廿一
你们统统给我滚回去
待我何时一天有七十二小时再来缠我吧
此时此刻
还我时间来

交换面具

有时候
也很想耍性子
可是现实并没有赋予我太多的条件让我放肆
所以
我只得乖乖地套上虚假的面具
伪装人前
要不如
来挑个黄道吉日
相互交换面具
让彼此感受彼此的感受
我就此下战书
随时奉陪

遵从自己

只要心有不甘
就别勉强自己
哪怕只有一丁点儿不爽
也别违背自己心底里那把最真切的声音
这世上
没有比不能遵从自己更可悲的了

武装

武装的强悍
不过是泡沫筑起的架势
不堪一击

成就你的成就

我愿意成就你的成就
如同成就我自己
唯一的条件是
你得证明你值得

ask, and you shall be given?

"ask, and you shall be given"
我不轻易相信这句话
我想
这世上要是ask就会be given的话
也许就话不像话了
再说
有些事情是不ask也shall be given的
难道不是吗?
有些时候却是ask了也不见得会be given
那么, ask不ask, 还有差吗?

Thursday 26 September 2013

【回首,那禅房】

回首那年,面对事业低潮之时,惟恐会被低潮淹没,所以自我催眠低处未算低,把自己压缩得极之渺小,更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避开所有风头,歇歇脚的地方。 在那儿待了八个月,有如短期禅修。那一段日子,就像是在黑暗中等待破晓。

我不再称之为事业,那纯粹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打工度日,领薪过活,这本来就是工作的基本目的。那之前,一厢情愿把工作堆叠的过大过重,扛在肩膀上让心灵受累。自作孽不可活,来到这新的地方,卸下重负的我没让自己过的太肆意,我心甘情愿扮演着既像丫环又像苦力的角色。每天长时间劳动只累了肉体,脑袋反而闲起来,心灵逐渐变得平静,人也慢慢变得踏实沉着。当时选了这地方作为心灵的歇站,今日看来是做对了选择。

结束了那短期修炼,回顾过去的八个月,每一幕都历历在目。一步一脚印,记载着的何止五味杂陈?我感恩,在滂沱大雨的事业路上跌个焦头烂额后找到片瓦遮头。人站在高处,视野无疑是更辽阔。然而走到了低处,少了利欲熏心,双眼则看得更清晰,反而更能辨别真假面孔、真情假意、善与恶、慈与悲。最妙的是,能真切感受心中无时无刻蠢蠢欲动欲吞噬心灵的贪嗔痴。

人的欲念很玄妙,越是得到越多越想要更多。等到退回基本点,方才明白规矩定方圆的道理。佛家经典禅语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我退到起步点,洗涤曾被贪嗔痴渲染的心灵。那一段日子,我得到的不仅是心灵上的沉淀,更是领略到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学习,即使是最卑微的工作也有其价值。 我顿悟,为当天的欣然放下而得到解脱感到欣慰。那两百多个日子里,我并无多想,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地过活。禅修期满,我退出那禅房,空了杯子再起步。今日回首那禅房,我万分感恩,感恩这段历练磨掉了我的茫然,琢磨我的心志。

发表于2013925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Tuesday 17 September 2013

【一首歌的回忆】

某日,在餐厅用餐时听到了耳熟能详的旋律,然后,再熟悉不过的歌在耳边响起:sometimes the snow comes down in June sometimes the sun goes round the moon。。。我感觉到自己的嘴角往上扬,展现欢愉的弧度。这首歌撩动我的思绪,令我想起从前。于是,我开始为外子说故事,娓娓道来一段既涩又甜的往事。

九十年代,电脑开始盛行,同学们都纷纷到电脑中心学电脑。可是,当年家境清贫,我不敢作出相同的要求,每每只是心里偷偷羡慕。那时候心想,迟些再学也可以,不急。再说,中学时期谁没有五六科补习班要上?现在想起来,我就连补习的科目也算是少了,更何况是学电脑?其实,也不是成绩好而无须补习,只是,当时家里的经济环境并没有赋予我那样的条件。

那时候,电脑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拥有打字机倒不算太难。可,打字机也要几百块,我心想,去跟表姐借来学学吧,说不定还能无师自通呢。可是,如意算盘不仅敲不响,还碰了根软钉子。眼看着别人十指在键上忙来忙去,像跳舞一样煞是好看,心中羡慕得不得了。

过了好一阵子,母亲二话不说把卖锡米的钱给了我,让我买一台打字机。我拿着钱就买了一台360令吉的Olivetti。打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真正拥有的时候,我兴奋异常。我用手指轻轻摸过打字机的每一个键,心里想:有了你,我才没有被抛离太远。我记得,我常常用打字机打英文歌的歌词,尤其是我当时最爱的Save The Best For Last,相信已打了不下百遍。所以,每次当我听到那首歌,我也会不期然的想起那台打字机。

一首歌,唤醒一段尘封的回忆。我忘不了那根软钉子,但更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不能磨灭的,是母亲辛辛苦苦把洗琉琅换来的汗水钱让我如愿以偿。那个年代,360令吉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我们家来说,那可是一笔可观的生活费补贴,但母亲仍义无反顾的倾囊而出。当时的我虽然不至于觉得那是理所当然,但却也不曾深思那背后的意义,以至自己到今时今日还耿耿于怀,不时幻想当年母亲从口袋里摸出那360令吉是何等感觉。

那一台Olivetti还留在娘家,母亲常催促我把它搬走,可我偏偏把它留下了。我常笑说当年值360令吉的打字机,搞不好再放个十年廿年都成古董了,届时也许可以连本带利还给母亲。母亲为我弥补了和其他人之间那无形的距离,这让我领略到,凡事靠人不如靠己。其实,我总觉得那是我亏欠母亲的,虽然我心里明白,那是母亲的爱,无私的爱。

发表于2013916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Tuesday 10 September 2013

【没有音乐的日子】

求学时期,总是边听着流行曲边温习功课,半点不觉得被跳跃的音符打扰, 反而帮我驱走了不少暗淡乏味,让苦涩的求学年代变得较为惬意。直到出来打工,在办公桌用电脑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繁忙劳累的工作生涯多亏有音乐的陪伴,舒缓紧绷的神经。音乐,一直都是如影随形,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生活。

对于音乐,我的口味很杂,古典抒情轻快激昂呐喊敲击悲沧悠扬,我尽数收藏,适时播放。我珍赏音乐带来的愉悦,适调的旋律总是能牵动人心,仿佛能贯穿思绪把心事巨细弥遗地诠释出来。

近半年来,我只是在驾车上下班的时候才能听几首歌。每每被问及办公的地方,我总是自以为幽默地答道: 图书馆。开始的时候还真是不习惯,手机调静音,连走几步路都得叮嘱高跟鞋别太大声免得扰乱一室的寂静,更别说播放音乐了。周遭的环境变了调,我一时无所适从,坐在办公桌前也如坐针毯。所以在上下班的路程中,报仇似的把音乐声量尽量调大,让自己完全沉醉于音乐当中。偶尔为了听完整首曲子,宁愿多待在车内一些时候。

没有音乐的日子,我精神枯萎。没有音乐的日子,让我毅然想起张雨生的没有烟抽的日子,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唱的: 没有烟抽的日子...没有烟抽的日子...我总不在你身旁...而我的心里一直以你为我的唯一的...唯一的一份希望 ......

音乐,曾经是随手拈来的郁闷解毒散,可如今,我却常常效仿瘾君子,趁着旁人不注意时偷偷挂上耳机,沉溺在偷来的靡靡之音当中,仿佛毒发攻心之时巧得天降解药。

音乐能陶冶性情,这话说得真好,这其中的好,却是要等到失去才能真正体会的。

於2012年9月23日

发表于20139光华日报蕉风椰语

Saturday 24 August 2013

【再熏炊烟】

我不下厨, 所以家里的厨房不曾熏过炊烟.

大年初二乃家母的寿辰, 但因为近年我一般都在农历新年期间出游, 所以鲜少在正日为家母庆生. 记得有一年回乡过年, 和妹妹合力为家母炮制了七菜一汤加甜品的晚餐. 那一次的下厨应该就是我长那么大煮得最多的一次. 为了那顿饭, 我和妹妹待在厨房一整天, 爸妈却三不五时探头看我们有没有把厨房给炸了.

今年, 决定留在家乡过年, 于是, 又对家母说: 您今年生日, 放个假吧! 我来煮. 爸爸得知我又想翻转他的厨房, 第一个反应是摇头. 向来不爱上馆子的他投降般的说: 到外面吃吧, 干手净脚. 但母亲这一次却没有符合父亲的提议, 她说: ! 到外面吃都是年轻的破费, 女儿要玩就让她吧, 材料我来准备.

其实, 妈不是怕我们破费, 而是, 眼看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我们为了她而在厨房忙进忙出, 姑不论色香味, 单是心意就能让她乐上半天.

领了通行证, 心中雀跃非常. 我再次挂上围裙抓起勺子走进家母的厨房, 只是, 不再七菜一汤加甜品. 而是草草拟了菜单’: 麦片虾, 如意卷, 茶叶蛋和春燕归巢. 这一次, 做点简单的. 大年初二的早晨回到娘家, 一直惦记着我的菜单’, 于是迫不及待的翻箱倒柜把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一一列好, 准备开锅.

首先, 茶叶蛋. 用一个锅先把鸡蛋煮熟, 然后把蛋壳敲破. 另一个锅则煮茶叶蛋的茶包, 加入敲破蛋壳的鸡蛋, 大火煮两小时, 调味即可.

再来的春燕归巢, 甜品也. 做法非常简单但十分耗时. 先把玻璃杯排列好, 接下来开始煮燕菜. 把粉红色的燕菜倒入玻璃杯大约三份一, 凝固后再煮青色的, 重复之前的步骤. 然后在凝固后的两层燕菜上放两片桃子, 做成像鸟巢的模样, 中间放一粒塞了黄梨的红毛丹, 最后把煮好的蒟蒻注满杯子. 待凉后放入冰箱随时享用.

工序最复杂的莫过于如意卷. 把肉, 虾米, 菜卜各自搅碎. 虾米和菜卜各自爆香, 肉碎加入剁碎的金不换, 再调味备用. 接下来是煎蛋皮, 把青葱辣椒丝加到蛋浆里搅合, 然后下锅煎. 薄薄的蛋皮煎至金黄, 大概五六片就够了. 把煎好的蛋皮摊开, 铺上肉碎, 虾米和菜卜, 然后卷起, 就好象卷寿司那样. 然后把卷物放在盘子上隔水蒸熟, 取出, 再把卷物切段, 然后一颗一颗摆在上碟的盘子上. 卷物的头尾两段留两个, 切长段放在盘子中央用作装饰, 其它的大可边切边吃.

最后是麦片虾, 由于做法简单, 所以在开席前十五分钟才煮. 把虾入油锅炸至金黄, 捞起备用. 用牛油把咖哩叶, 小辣椒和小洋葱碎爆香, 把虾回锅炒两下, 熄火, 最后加入麦片捞均匀即可上碟.

就这样忙乱了一轮, 总算把食物准备好, 准时开饭. 大家都吃得开开心心, 没有人质疑不下厨的人会煮出什么东西来. 简单的一顿饭, 只要用心去做, 又何需山珍海错?

其实, 我家的冰箱连颗鸡蛋都没有, 更别奢望在我的厨房看到电饭锅和炒菜锅的踪迹. 偶尔开伙都只是煮快熟面. 这次再熏炊烟, 只为逗母亲开心. 当然, 庆生的蛋糕是买来的.

发表于2013年8月23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注:
今天是第一次和妹妹同一天、同一版位、同一页发表文稿。值得纪念^^

如意卷
春燕归巢
麦片虾


茶叶蛋

Saturday 17 August 2013

【生日礼物】

翻开钱包, 内格里藏着一张器官捐赠卡, 上面有我的名字. 那是多年前在生日当天领取的. 同行的是一位老朋友, 我俩一同填写表格, 一同领取器官捐赠卡. 回想起当年这一份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至今仍深深体会其重大意义.

生日和礼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每年生日, 借词庆祝, 快活一番, 理所当然的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礼物. 庆生, 意味着年长一年, 智慧多一点. 然而, 生和死不也是息息相关吗?

人死后, 思绪停驻, 知觉也无, 仅余一副即将被销毁的身躯. 反正归尘土后也会化成护花春泥, 何不把有用的器官部分捐赠有需要的人, 让生命得以延续?

有者说, 死后得留个全尸, 好让瞻仰遗容的人可以见自己最后一面. 倘若尸身缺了双目或是少了心脏, 那就不算全尸了. 这样的想法虽然有点过虑, 但人各有志, 器官捐赠是一项选择, 并非义务. 跟家人提及过有关器官捐赠的意愿, 我笑说: 瞻仰遗容可免了, 免得吓倒来送行的有心人. 老一辈的人都觉得死后器官不全乃死无全尸, 不吉利. 家人尚且不置可否, 却未多加意见. 虽然已过法定年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但是, 身体发肤始终受之父母, 得到父母的体恤, 我无比感恩.

生日, 母难日, 除了感恩父母把我带来这个世界, 更感恩母亲受难把我诞下.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若能把这份福气奉献他人, 让爱延续, 那就更有意思了. , 是父母恩赐的礼物; , 则可把自己变成礼物奉献他人. 就像器官捐赠卡上的两句英文标语: Circle of Life, Make Someone Live. 生命的轮廻, 生命的延续, 生死本节节相连, 精神不死才让生命更具意义, 人生才不枉此行.

发表于2013年8月16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Monday 12 August 2013

【孩子。话】

我被外甥女雀跃的声音感染了,她在电话那头说年终考结束了,现在正开始倒数年终假期的到来。每一年,放假的时候,两位外甥女就会到吉隆坡来度假,顺道庆祝圣诞节。年纪较长得外甥女今年11岁,就读名校精英班,每半年就磨损一个的书包再重也不及功课繁重。偶尔回乡陪她做功课,看着案头一叠叠的课业,再翻看内容,真是令我汗颜。放假,意味着可以暂时喘一口气。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期待她们的到来。安排一连串的活动,逛商场沾些佳节气氛,带她们买书买漫画吃好料,规划周末两天一夜游等。让她们尽情享受假期之余,也为自己单调的生活注入热闹的元素。

看着她在襁褓中日渐长大的小妞,眼见就快比我高了。然而,11岁的她思想比年龄成熟许多。每次拨电话给我总是先问“吃饱了吗”,然后嘘寒问暖一番才进入正题。同桌吃饭,她也会先夹菜给身边的长辈。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她会主动帮我捶背按摩,一边捶一边问我工作累不累,还苦口婆心的说千万别累坏了,别给自己太多压力,要放轻松之类的话。 不知哪儿来的能耐,这位小大人就是有办法让人觉得窝心。

我曾问她你知道什么是压力吗?”她马上搬出害怕功课赶不完,考试分数低,名次排得后等说词尝试解释她所了解的压力是什么一回事。这个年龄,每天在书本中打滚的孩子能作出那样的讲解,实在不能小觎。我忙不迭称赞她聪明,同时不忘幽自己一默,我说“在你这个年纪,除了功课,我就只懂得砍材烧水洗衣煮饭。”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她的回话“现在哪儿有人用木材烧水?洗衣都用洗衣机呀!”我顿时语塞搭不上半句话。

我没把她当小孩般看待,我们相处的方式也不是长辈和晚辈,反而比较像朋友,是那种可以搂搂抱抱,共享一杯雪糕或手拉手逛街的好朋友。年纪尚少才亲近长辈,待她再长大一些自然就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届时,放假就会和朋友看电影去旅行,而不是倒数还剩多少天就可以来探望我。我很珍惜这些时光,因为身为过来人的我对这个自然定律再清楚不过。

发表于2013年8月6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Monday 29 July 2013

【人生的早课】

被伤害,试问谁能幸免?凡人如你我当然也不能例外。我曾被伤害,犹如匕首插入心房,痛不欲生。但而今我还活得好好的,看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的坦然自若,而自己又是那么的自我感觉良好。

回望过去,记忆已渐模糊,许多细节都记不清了。我深知当记忆开始剥落,伤痛也会逐渐消退。而今,我每日清晨起来,在浴室的镜子前端详自己的模样,面对的是无添加无修饰的自己,新一天的开始,我总是对自己说:今天会比昨天活得更好。只要能睁着眼从睡梦中醒来,勇敢面对自己,这,并非奢望。

有一段颇长的日子,我不愿对别人提起,曾经,是她让我痛彻心扉,是她把我塞进人生低谷的坑洞,是她让我自信动摇,羞于面对人群。那曾是我心灵上一处长期结疤的伤口,碰不得,更抓不得,否则伤口撕裂,只怕又会血如泉涌。所以,我不说不提,悄然选择疏远她身边的一切,让她和我在彼此的视线范围消失,在彼此的生命中消失。是的,我不愿承认被出卖,被背叛,被排挤,被抹黑的残酷事实。而最让我痛心的是,带给我这些伤害的人是我视为知己的人。

揪心往事谁没有三两件?自己不说不提,也总得有不识趣找上门的碴。也因如此,我逼迫着自己面对,释怀,然后放下。这过程说起来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却是历尽沧桑换来的智慧。伤害你的人往往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这是我在许多年以后,回想当年才恍然大悟的道理。

那乃我人生里的一堂早课,让我获益良多,造就了今日无有怕的性子。今日旧事重提,已不再心有戚戚焉。话说回来,若不是她让我早尝人间苦涩,在我眼前揭露人性的丑陋,早早帮我练就一身铜皮铁骨,只怕后来的我也许没能如斯坦然面对生活中凶恶丑妒恨仇诈贱的冲击。

发表于20137光华日报蕉风椰语

Thursday 18 July 2013

Sunday 14 July 2013

【没卖唐茶】

邻座来了一桌混血家庭, 华裔妈妈和老外爸爸还有几位混血小女孩. 华裔妈妈问小女孩儿们要吃烧鸡饭还是瓦褒鸡饭, 然后就到档口为孩子们张罗食物. 忽的, 传来一句声调近乎责备的英语“What?! Chinese restaurant no Chinese tea?”

老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写单的阿婶招架不住, 片刻, 老板娘亲自出马招待. 原来, 老外要喝唐茶, 没卖唐茶的茶室老板娘被责问的狼狈不堪. 这家餐室无论任何角度看起来都是个中式茶室, 掌柜的是华人, 写单的是华人, 顾档口的也是华人, 可偏偏, 这里没卖唐茶. 所以在他看来, 这也许有点匪夷所思. 中式茶室没卖唐茶, 这让他接受不了, 所以直接在言语上表达出来了. 我暗地里笑了一下, 因为我高兴看到老外的坚持, 坚持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钟爱. 我更是欣赏他的直率在言语上表露无遗.

我走的时候, 偷偷瞄了一下邻座, 桌上摆满了可乐罐, 悄悄笑了. 看来还是国际品牌最靠的住. 虽然, 我也好奇为什么这家没卖唐茶?

在西餐厅要喝葡萄酒, 上泰式餐馆要点东炎汤, 去海边要游泳晒太阳, 这些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 看见老外出现在嘛嘛档, 人们总会多看几眼, 以至老外到了华人的地方喝不到唐茶也会觉得诧异同样的道理.

我们又何必画圈为限固步自封呢? 难道都没有人突破常规吗? 我偏不信. 说不定下次造访西方国家, 在露天咖啡茶座点了茶后, 送上来的会是一壶龙井或普洱, 而不是伯爵.

发表于2013年7月12日, 星洲日报《星云》版